- 马孟科;张寿川;肖勇;韩政;张珂;王宽;刘攀峰;周明泽;
精确识别地下水动态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文章基于2001—2017年黄沁冲积平原地下水位、降雨和黄河水位动态监测数据,应用小波分析方法从时域和频域双重角度对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研究发现:(1)黄沁冲积平原地下水位存在5年和7~8年周期变化和11年趋势变化特征,降雨存在1年、5年和7年周期变化特征,黄河水位存在1年周期变化和11年趋势变化特征;(2)地下水位周期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动态变化影响,地下水位趋势变化主要受黄河水位动态变化影响;(3)黄河侧渗补给影响带范围扩大是导致不同监测井地下水位和黄河水位小波相干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下水周期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识别,以及黄河对区域地下水动态影响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2025年03期 v.33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雯霞;秦占杰;李玉龙;李斌凯;苗卫良;朱登贤;张西营;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盐湖钾硼锂资源开发程度最高且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锂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西台吉乃尔盐湖、一里坪盐湖与别勒滩“四湖区”,然而柴北缘大柴旦盐湖同样具有一定规模的卤水锂资源,关于其物源前人多聚焦于硼而对锂的来源研究较少,其研究载体多基于水体较为单一。文章从沉积物的视角出发,系统采集了塔塔棱河、大头羊河、八里沟河、鱼卡河及大、小柴旦盐湖湖滨与湖区的表层沉积物,基于微量元素较稳定的地球化学行为,选用稀土元素(REE)、Zr、Hf、Nb、Ta等对沉积物的物源及其Li的来源进行示踪,以期为大、小柴旦盐湖锂的物源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不同流域沉积物以硅酸盐矿物占主导,碳酸盐岩次之,直至湖区蒸发岩矿物逐渐增多;沉积物中Zr、Hf、Sc、Co、Ni较亏损,而Nb、Ta、Th、Li整体较富集,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与弱的Ce负异常,沉积物主要源于长英质中酸性岩,基性与超基性岩的贡献较少;Li主要赋存于长英质中酸性岩与混合沉积碎屑中,表明地表风化作用为湖区提供的Li十分有限,暗示大、小柴旦盐湖的Li-B可能主要源于深部水岩作用或典型富Li-B矿物蚀变的贡献。
2025年03期 v.33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司璐;安福元;柴璐琦;
东昆仑山格尔木河流域分布着大面积的串珠状古堰塞湖沉积,研究这些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含量变化规律,对于揭示格尔木河流域风化过程及下游察尔汗盐湖的成盐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前人已有的光释光(OSL)年代学数据,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该流域的上述堰塞湖沉积中碎屑样品进行了矿物含量变化规律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总碳酸盐矿物在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含量较大(大于10%),表明气候暖湿则碳酸盐矿物含量多,反之碳酸盐矿物含量少;而硫酸盐矿物和碎屑矿物含量变化可指示流域内的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强度,进而可反演流域内晚更新世以来的干湿-冷暖变化。(2)堰塞湖群沉积物中的盐类/碎屑矿物含量变化主要受百至千年尺度上的气候因素控制。(3)格尔木河流域内的风化过程与季风-西风相互转换密切相关,在湿润的气候阶段主要受印度夏季风控制,以化学风化为主;在干冷气候阶段主要受西风强度影响,以物理风化为主。(4)堰塞湖沉积中的碳/硫酸盐类矿物含量较低,其并不是察尔汗盐湖缺失碳酸盐和硫酸盐,形成氯化物型盐湖的主要原因。
2025年03期 v.33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黄山;吴艺;毛旭锋;金鑫;金彦香;杜凯;唐文家;于红妍;肖锋;季海川;
水库是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其排放量急剧增加。但N_2O在梯级水库中的排放和微生物基础研究相对缺乏。在2023年5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使用顶空平衡一气相色谱和扩散模型法对黄河上游10座梯级水库N_2O溶存浓度和扩散通量进行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特征,利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探究N_2O溶存浓度、扩散通量对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黄河梯级水库N_2O溶存浓度(7.87~35.68 nmol/L)和扩散通量(156.53~610.31 nmol/(m~2·h))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表现为大气N_2O的源。(2)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细菌相对丰度前3的菌属分别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0.90%~10.94%)、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0.01%~7.75%)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0%~20.24%)。不同水文时期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3)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固氮弓菌属(Azoarcus)和Sulfuritalea是参与黄河梯级水库N_2O产生的关键菌属。水温、溶解氧、电导率、风速和alpha多样性是影响黄河梯级水库N_2O溶存浓度和扩散通量的关键因素。
2025年03期 v.33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顾天江;毛旭锋;张凤娇;宋秀华;金鑫;于红妍;刘泽碧;谢顺邦;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水质面临污染风险。以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典型区湟水流域为例,基于2021年四次水质采样的实验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指数法、人类足迹法以及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法,探讨了湟水流域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湟水河冬季和秋季的水质指数均值分别为49.12和53.20,春季和夏季的水质指数分别为54.48和53.84。全年而言,汛期的水质优于非汛期,夏季水质最佳,冬季水质最差。1月、4月、7月和10月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采样点占比分别为52%、68%、84%和76%。(2)湟水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范围为0.06~0.89,以工业活动为主,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湟水河各支流源头段的人类活动强度处于低或较低水平,而西宁市城区湟水河干流的人类活动强度最高。(3)人类活动强度与水体综合水质指数总体呈显著负相关(r=-0.65)。水体中的NH3-N、TP和TN浓度与人类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表明人类活动越强,水质污染越严重。此外,采样点500 m缓冲区内的人类活动强度与各季节水质评价在空间上呈负相关,其中冬季水质对全年水质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94。
2025年03期 v.33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